建筑师从业群体的变化与发展
[12-01 19:54:36] 来源:http://www.jianzhu518.com 建筑文化 阅读:9645次
建筑师(architect)是指受过专业训练,领有执照或获得职称,以建筑设计为主要职业的人,建筑师作为一个独立职业群体的出现,对于中国建筑的现代化进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已出现“建筑师”(architecton)的职业称谓,现代意义上建筑师一词arehiteet源自希腊语arkhitekton,arkhi为前缀表示“主要的”,tekton即builder,意为“建造者”。古希腊的建筑师是宽泛的科学技术专家,其工作包含了城市建设、公共建筑、军事技术、时间和天象观测技术、机械等,是世俗化的建筑师的开始。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将建筑师称为“伟大的职业”,建筑学的主要内容是三项:建造房屋、制作日暑、制造机械。建造房屋又分为两项:其中之一是筑城和在公用场地上建造公共建筑物;另一则是建造私有建筑物。公共建筑物的分类有三种:第一是防御用的;第二是宗教用的;第三则是实用的。’建筑师要具备多学科的知识和种种技艺……建筑师既要有天赋的才能,还要有专研学问的本领。因此建筑师应当善长文笔、熟习制图、精通几何学、深悉各种历史、勤听哲学、理解音乐,对于医学并非茫然无知,通晓法律学家的论述,具有天文学或天体理论的知识。(参考《www.jianzhu518.com》)
中国古代历史上,并没有现代含义的为“匠人”或“梓人”的民间营造手工业者,“建筑师”,承担房屋设计和建造工作的是被称技艺传承主要通过“师徒相授”的方式进行。
传统营建体系和传授模式延续了上千年的时间,到清朝才有“样房”和“算房”来负责出具图样、估料和预算等建筑师应做的具体工作。“历代以来,帝皇宫宇之建造,虽主专员;但民间营屋,大率操诸工匠之手,人民对于所谓建筑事业者,亦只以之为梓工大匠之事,至于士大夫则多不屑为之。”3中国传统的道器观念,使得中国的建筑匠师长期未能完成西方文艺复兴以后建筑师与工匠、设计与施工的明确分化,其社会地位也始终得不到承认,建筑师职业也始终难以确立。
中国传统建筑业中除少数皇家工程有专门负责打样的机构外,大量一般性的民间工程直接由水木工匠按照世代形成的固定法式估工建造,并不需要有分工独立的设计人。41840年以后,西方建筑体系对中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传统建筑业中引发了一场深刻的变革,引领整个行业向现代建筑体系的转变,现代意义的建筑师职业也开始出现。按照国民政府1938年12月26日公布的《建筑法》规定,“建筑物之设计建筑师,应以依法登记之建筑科或土木工程科工业技师或技副为限,但造价在三千元以下之建筑物不在此限。”1944年9月21日修正的《建筑法》的规定,“建筑物之设计人称建筑师,以依法登记开业之建筑科或土木科工业技师或技副为限”。’建筑师角色的出现改变了传统中国建筑生产中当事人关系的“业主一承造人”之二元模式,将专业设计人作为独立第三方引入其中,承担起向业主提供专业咨询以及代表业主监督、指导承造人的责任,这种源于西方的三元模式在强化专业分工的同时,也将契约化的建筑制度带入了近代中国建筑活动之中,为中国建筑师职业群体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中国建筑师开办事务所从事市场经营出现于20世纪初期,如1917年建成的早期“大世界”由“周惠南打样间”设计,其主持人周惠南(1872一1931)曾在英商业广地产公司供职,纯粹学徒出身,在实践中成长起来并开设了自己的设计机构。’又如毕业于上海徐家汇土山湾工艺学校的杨润玉(1892一?)曾任英商爱尔德洋行“助理建筑师”,于19巧年创办“华信建筑公司”,后改称“华信建筑事务所”。21920年代开始,在国外受过高等专业教育的中国建筑师陆续开设建筑师事务所,从事建筑设计。1921年吕彦直与过养默、黄锡霖合组“东南建筑公司”,同年吕彦直又独自创办“彦记建筑事务所”;1922年刘敦祯、王克生、朱士圭、柳士英合组上海“华海公司建筑部’夕;1925年庄俊开设“庄俊建筑师事务所”。此后,在上海、天津、南京、汉口、广州等城市陆续开设的中国建筑师事务所还有:基泰工程司(建筑师关颂声、朱彬、杨廷宝,结构工程师杨宽麟)、华盖建筑事务所(建筑师赵深、陈植、童窝)、董大酉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董大酉、哈雄文)、范文照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范文照)、同业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徐敬直、李惠伯)、大方建筑事务所(建筑师李宗侃)、李锦沛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李锦沛、李扬安、张克斌)、杨锡谬建筑师事务所(建筑师杨锡谬)、启明建筑事务所(建筑师奚福泉)、五联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陆谦受、黄作桑、王大阂)、凯泰建筑事务所(建筑师黄元吉)、中国工程司(建筑师阎子亨)、华信工程司(建筑师沈理源)、林克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林克明)等。3至1935年,按照国民政府《技师登记法》在上海市工务局注册登记的建筑师共有299人。随着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师逐渐在近代中国建筑活动中占据一定地位并发挥其影响力,近代中国建筑师职业群体也逐步得以发展壮大。1927年10月,留学回国的建筑师范文照、张光忻、吕彦直、庄俊、巫振英等人发起成立了第一个中国建筑师同业团体—上海建筑师学会,并于第二年更名为中国建筑师学会,在南京设分会,并“拟于最短期间,加设分会于国内各通商大埠,藉广联络。”4建筑师同业团体的出现标志着近代中国建筑师群体职业化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对于近代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规范化、制度化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虽然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建筑师群体有了较大发展,从业人员的自我认同也有很大提升,但行业的社会认同仍处于较低水平,这也是建筑师同业团体为之奋斗并试图改变的局面。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在给东北大学建筑系第一届毕业生的信中指出,毕业生未来任务中首要的便是让社会真正认识何谓建筑、何谓建筑师。信中提到:“在今日的中国,社会上一般的人,对于‘建筑’是甚么,大半没有甚么了解,多以‘工程’二字把他包括起来,稍有见识的,把他当土木一类,稍不清楚的,以为建筑工程与机械,电工等等都是一样,以机械电工问题求我解决的已有多起,以建筑问题,求电气工程师解决的,也时有所闻。所以你们‘始业’之后……在对于社会上所负的责任,头一样便是使他们知道甚么是‘建筑’,甚么是‘建筑师’。现在对于‘建筑’稍有认识,能将他与其他工程认识出来的,固已不多,即有几位,其中仍有一部分对于建筑,有种种误解,不是以为建筑是‘砖头瓦块’(土木),就以为是‘雕梁画栋’(纯美术),而不知建筑之真义……为求得到合用和坚固的建筑,所以要有专门人材,这种专门人材,就是建筑师,就是你们!但是社会对于你们,还不认识呢……他们不知道我们是包工的监督者,是业主的代表人,是业主的顾问,是业主权利之保障者”’由此可见,作为新生职业群体的代表,建筑师同业团体的首要任务便是提升行业的社会认同度,通过各种途径引导社会公众对建筑设计行业以及建筑师职业的认知,并藉此形成社会对于建筑师群体专业性和权威性的认同,这也是实现建筑师群体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的首要前提。
与作为外来职业门类被引入近代中国的自由职业者—建筑师不同,作为职业群体的近代中国营造业者是从传统建筑工匠群体中逐步发展转型而来,与前者类似之处在于这种发展转型的过程也受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商业文化的影响和作用。建筑市场的繁荣、从业者素质的提高、技术的进步以及建筑活动市场化所导致的竞争是传统建筑工匠转型为近代营造业者的重要条件,因而这一转型过程在近代中国受资本主义影响最为巨大、建筑活动最为繁盛的上海得到了集中体现。1863年,中国承包商魏荣昌(译音)中标承建法租界公董局大楼,1864年孙金昌(译音)中标承建大英自来火房建筑工程,大概可以说是中国建筑工匠从传统被动地受雇于人转型为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的开始。1880年,上海川沙籍建筑工匠杨斯盛开设了上海近代史上第一家由本国人开设的营造厂—杨瑞泰营造厂,并于1893年独立完成了当时规模最大,式样最新的西式建筑—第二期江海关大楼。此时,钟惠记、李合顺、张裕泰等一批在上海的承包商开设的营造厂也纷纷崛起。1894一1895年间,杨斯盛主持重修“鲁班殿”并开始筹建水木公所,标志着上海近代营造业的形成。
标签: 建筑师 建筑文化,建筑文化
上一篇:乡土建筑对现代居住建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