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隍庙介绍,那街那庙那弄堂
[12-01 19:55:10] 来源:http://www.jianzhu518.com 建筑文化 阅读:9923次
繁华时尚的上海大都市,如衣着光鲜的女子,惊现给世人。从宋代的“华亭盐场”,到元、明朝的“东南名邑”;从国运衰败时的“十里洋场”,到今日之“东方之珠”,历史逶迤而来。尽管不是所有的人都喜欢上海,但这丝毫不减她的魅力。(参考《www.jianzhu518.com》)

若要回眸往昔,探究旧上海,上海城隍庙所在的“上海老街”将带你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00年前老上海的繁华。穿过一道牌坊,老街便出现在我们的眼前。远远望见,一个高大的石牌坊矗立着,石牌坊上汪道涵先生书写浑厚有力的四个金色大字“上海老街”,往前看,只见白墙黑瓦的还真是别有风味,街上人来人往,那高悬的灯笼,古香的牌坊,老上海的繁华旧梦,在鳞次栉比的店铺里,展现的淋漓尽致。让人感觉时光倒退。
如果说上海是一杯浓浓的咖啡,那么“上海老街”,则是一勺咖啡豆,咖啡的浓香,都是从那勺咖啡豆里磨出来的。

老街的“海派”招牌
上海老街屋顶上的花边滴水、飞檐翘角及马头墙,使人恍若回到了过去的岁月。周璇是这条街上最受欢迎的明星。
一百年前,这条街便开始出名。那时的老街上,汇集着上海早期的银楼、商行、钱庄、酒肆、戏院;而今的老街上,如果忽视身边行人的现代装束,商店中播放的“金嗓子”周璇那一首首带有颤音的老歌会让行人迷惑,仿佛身置七十年前的上海滩。

这条豫园商业旅游区内风格独具的,集旅游观光、购物消费、体闲娱乐、文化展示于一体的多功能特色街,历史上曾以庙前大街为名,汇集了一批上海最早的钱庄、金店、银楼、酒肆、茶馆、戏楼、商行,一直是连接十六铺(小东门)和城隍庙、豫园地区的人流走廊。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沿街人文景观使其拥有丰富的商业文化底蕴。
老街上,两边商铺密布,上海老街,原名方浜中路,西起河南南路,东至人民路,全长825米,由西到东的建筑风格和业态布局展示了老上海从明清向民国直至西洋文化涌入时期的一段历史文化的演变。全街的商业经营以传统特色行业为主流,突出传统民俗文化,营造海派文化氛围。 上海老街曾是中国民间360行聚集的"上海老"再现几经失传的传统行业:钱币庄、红木摆设店、典当选 、老式茶楼、旧时酒铺、绣庄等。

老街东段经过"修旧复古"的改造处理,原先不少店面的卷帘门、铝合金窗等已不复存在,代之以苍格窗、排门板、落地摇杆门等富有清末民居特色的装饰。上海老街以馆驿街为界分为东西两段,东段经过装饰和改造,保留了清末民国初年的民居特色,老街两侧恢复了花格窗、排门板、范氏栏杆、落地摇杆门等,再配以屋顶上的飞檐翘角,花边滴水和马头墙。
西段的房屋外立面仿明清建筑,突出上海老城厢的民俗风情。 上海老街重现了童涵春、老同盛、吴良材、万有全、裘天宝、老上海茶馆、德顺酒菜馆、春风得意楼、西施豆腐房、丁娘子布庄、荣顺馆、博印堂等百年老店,同时开设丹凤茶楼、名医堂等富有传统特色的商铺。它和北侧的“明星街”一起向您呈现出老上海商旅百业、市井百态的一幅“清明上河图”。

岁月在上海老街充分体现着自己的价值,年代越久的物品越值钱。这条街是上海的重要商业特色街之一。游人能在此处买到在南京路、淮海路等著名商业街上买不到的东西,比如录有周璇歌曲和百乐门爵士乐的CD。周璇的老歌一张盘售人民币十元,收有从老唱片上翻录的周璇代表作《夜上海》、《天涯歌女》、《四季歌》等,尽管长久的岁月已让歌声不清晰并且有些变音,但还是颇受欢迎。
老街两边,不少商店醒目地悬挂着周璇的大幅画像,我在一张翻拍的一九四七年一月份《艺海画报》已模糊的画面上,曾风靡大上海的一代女星周璇依然光采照人。
城隍庙的前尘往事

上海城隍庙历史悠久,很有点意思,是上海主要道观之一。上海城隍庙兼有护海避灾功能。因而老城隍庙门额上大书“保障海隅”四字,道出了沪人对城隍庙的特殊寄托。
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所以修了高大的城墙、城楼、城门以及壕城、护城河。他们认为与人们的生活、生产安全密切相关的事物,都有神在,于是城和隍被神化为城市的保护神。道教把它纳入自己的神系,称它是剪除凶恶、保国护邦之神,并管领阴间的亡魂。
上海的城隍庙,可谓名扬天下,她与豫园毗邻,又称老城隍庙,庙里供奉着三个菩萨,即护城神秦裕伯、霍光、陈化成。关于他们的传说不一,版本很多。

使上海人真正顶礼膜拜的是第三位城隍爷。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市民从“陈公祠”中请出了1842年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血染吴淞口、在吴淞炮台战死的江南提督陈化成的神像。当年被供奉在大殿后进的陈化成塑像,被民间雕塑家塑成满面火红、神采飞扬、目光炯炯、栩栩如生的英雄形象。
上一篇:艺术和景观论:艺术与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