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居的建筑形态与自然环境
[12-01 19:55:00] 来源:http://www.jianzhu518.com 建筑文化 阅读:9869次
受到山西的独特地理环境得影响,窑洞式民居建筑成为山西广大农村人民的主要居住类型。山西的地质条件优越,物产资源丰富,为山西的建材工业、建筑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为山西民居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积极地作用。山西乡土建筑,大到城市、村落、小到民居、祠庙,虽然性质不同,用图各异,但都以窑洞用作建造手段,木结构只是从属而已。(参考《www.jianzhu518.com》)
山西在地貌上是一个被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和高原,属于我国黄土高原的一部分,常被称为“山西高原”。山西高原的地貌类型比较复杂,山地和丘陵面积辽阔。当地老百姓结合本区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居建筑,其中最为广泛的就是窑洞民居。从类型上来看不仅有靠崖窑、半地坑窑,而且有砖石砌筑的窑洞以及窑房合建的各种形态,可谓多种多样,各具特色。山西大部分土地被黄土所覆盖,经断层作用及流水冲击,形成断崖冲沟。其土壤结构成垂直结理,不宜塌落,壁立不倒,覆盖厚度大,土质松软,容易挖掘,土层一般在几米到几十米之间,这就为窑洞的建造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山西的黄土窑洞主要分布在西半部和南部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和几大盆地周围的坡地。构成形式上主要有土体窑洞和砖石窑洞之分。
一:土体窑洞,多分布在晋中南和晋西一些地区,有靠崖窑和地窨院两种。(1)靠崖窑,也叫做沿山窑洞。大部分是在垂直崖面上开掘的土窑,利用冲沟、断崖直接挖掘,也有人工挖沟掏窑的,有单层、两层和多层的做法。(2)地窨院,是在平地上造成人工崖面,再挖窑洞。地坑平面有方形的或长方形的,也有丁字形的。山体或黄土塬的土质和窑址的选择决定了土体窑洞的坚固程度。一般窑洞的顶部土层厚度不应小于3-5米,洞口被削成70度的坡面防止上部土层滑落。
二:砖石窑洞,这种窑洞主要是用砖或石料砌筑的拱顶房屋,一般有几个多孔窑洞并联而成。拱顶有圆券拱和尖券拱之分。
由于窑洞冬暖夏凉,即可防火,又很经济,所以自古以来为山西劳动人民所常用,并一直延续至今,成为山西民居建筑的一大类型。窑洞式住宅空间的闭合程度是由建筑的空间形态决定的,由此影响到空间的延度与广度、以及空间的组织方式,秩序与层次等等。显而易见,它与特定地区的自然条件以及人们的意识形态是分不开的。山西气候条件极端严酷,其表现为风沙较多,空气干燥,因此建筑形式应尽量减少与外界的接触,以保持自身能量的平衡,不失为一种明智的选择。建筑形式的选择显然与一个地区所能提供的取材范围以及所在地区的技术背景是不可分的,特别在人类文明尚不发达,交通与技术比较落后,人们只能就地取材,最大限度的发挥自然资源的潜力,从而形成了特定区域的独特建造体系。山西民居从建筑特点上看主要表现为对外的山墙一般都不开窗,且高大壁立,外观封闭。在空间的组合上,倒座、各级厢房、正房等组成的四合院外观因宅而异,高度、型制、细部各不相同,错落有致。从建筑的细节处理部分来看,山西四合院在山花、烟囱帽、脊兽、风水楼与风水影壁等细节的塑造也独具特色,以灰色的墙面作为背景和衬托从而更加强调细部。风水楼和风水影壁增加了封闭外观的视觉层次,成为山西民居最具地域特色和民俗特征的景观。山西民居的建筑特点,一方面体现着黄河流域的豪放,另一方面体现着黄土高原的粗犷。其环境景观呈现出一种界限分明、肯定而又强烈的美。它完全不同于江南景色的青山秀水,烟雨朦胧,与其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山西乡土建筑与其环境景观非常协调,好像是从特定的环境中生长出来的一样,由于它用黄土作为建筑材料,无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质感上都与环境取得了一致,而其粗犷浑厚外部形象也与这里的自然环境水乳交融般的合为一体。
山西的乡土建筑是受当地特有的自然山水、气候条件、地方材料和民俗风情的影响而形成的产物;是人工环境的自然村落与天然生态的有机结合;是正确处理人、自然和技术三者关系的典范,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张道一,唐家路.中国古代建筑木雕[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6-1.
[2] 蒋露瑶,杜长海.苏北传统门窗艺术[J].江苏: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
[3] 王其钧.中国民居三十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来源: 《www.jianzhu518.com》.
上一篇:用人文情怀来感受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