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18建筑网建筑技术城乡规划绿色小区建设中的误区剖析 -- 正文

绿色小区建设中的误区剖析

[12-01 19:55:48]   来源:http://www.jianzhu518.com  城乡规划   阅读:953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环保观念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注重生活的质量,希望居住在一个没有污染、符合生态标准、接近自然的环境里。绿色住宅小区的建设正顺应了这种心理需求,也给建筑界,尤其是给建筑师、规划师提出了挑战,同时也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研究和认识发展绿色小区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措施,无疑对促进绿色住宅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参考《www.jianzhu518.com》

        1 对“绿色住宅”丰富的内涵缺乏足够的认识

        绿色住宅是一个很时髦的话题。有些开发商不遗余力地在住宅小区种树、种草,扩大绿化面积、提高绿化率,有的小区提出了“立体绿化”的概念。这一切无疑改善了小区的环境,提高了小区的品质和质素。但是,我们发现,部分住宅小区有意或无意地把概念简单化,只在“绿”字上下功夫,认为绿色住宅就是“小区有绿地”、“绿化率高”的住宅,误认为绿化率高,容积率低的小区就是绿色住宅小区,认为绿色住宅就是高档的、豪华的生态小区。其实,绿色住宅概念内涵还包括着对人居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对各种自然资源的节约和充分利用。住宅小区的高绿化率仅仅是绿色住宅的一大特征,而不是其全部内涵。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发展“绿色住宅”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制定一系列标准规范,以正视听。

        “绿色住宅”具有明晰的内涵,它蕴含着一种新的居住文化,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根据国际绿色建筑协会的定义,绿色建筑的评定包括能源、水、声、光、热、绿化、环境、绿色建材及废弃物处理等九大系统。在住宅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这九大系统的各个方面,合理安排组织住宅建筑与其他相关因素的关系,使住宅和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的结合体。笔者认为,绿色住宅强调人居与自然的高度和谐,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满足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等目标,形成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居住地。作为全方位、立体环保工程的绿色住宅,土地资源的节约与新型建材、新型墙体的采用也是其构成内容。只有综合运用当代建筑学、生态学及其他科学技术的成果,将小区看成一个生态系统,通过设计小区内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多种物态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小区生态系统内部有次序地循环转换,并与自然生态相平衡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无废、无污染的居住环境,这样的小区才说得上是绿色小区[1]。可见,“绿色住宅”不仅仅是指绿化率,其内涵是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指导的全方位的环保工程。这种住宅具有居住功能完善、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健康和节能的显著特征,更因其在环境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与消费群体需求三方面取得统一而成为未来住宅开发的新趋势。

        2 盲目跟风,淡化地域特色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建筑界的创作思维日趋活跃,水平也明显提高,这是加强了与国际建筑界,尤其是与西方建筑界的交流分不开的。目前,为求建设速度和环境效果的速成,在最具领域感的居住建筑设计中以洋为贵,以洋为高,到处是不伦不类的“洋”住宅,尤其是盲目地崇尚国外建筑风格,诸如“欧陆风格”、“法兰西风情”、“东南亚风情”,甚至于加利佛尼亚、加勒比海、普罗旺斯风情,还有近年来新兴的日本和韩国风格。在这些林林总总的风格中最欠缺的是最应该重视的中国传统民居风格。这就造成很多住宅建筑千人一面、缺乏地方特色和个性。我并不是反对互相学习、互相借鉴,“拿来主义”并没有错,关键是“拿来”以后要更新,不要全盘照抄,要以所处的环境、对象分别对待。地中海风格、东南亚风格等其实与本地的风格未必吻合。同样,由于设计缺乏原创而造成的另一个问题,是住宅的立面设计和环境设计缺乏个性和识别性,同时又违背了建筑的文化背景和人文环境。“绿色住宅”讲究的是因地制宜,由于历史文化背景、风俗习惯和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差异,由于国情的不同,国际上一些有关“绿色住宅”的标准在我国往往并不适合。如果照搬套用而不问其所以然,就会贻笑大方,阻塞了中国住宅设计的创新之路[2]。造成这一原因虽有很多,但除了设计人员本身的业务水平外,业主与有关部门对设计人员的创作缺乏尊重,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我国的住宅小区设计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事实上也证明它是一种比较适合城市规划的模式。但是,每个城市都应有其独到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建筑形式。我国南北、东西差异较大,历史文化底蕴都很丰富。各国的建筑作品是与其本土文化分不开的,如果我们一味跟着西方建筑的潮流走,拾人牙慧,那么我们的作品只能停留在一个低层次的创作上。住宅小区的个性十分重要,无论是居住区的建筑造型还是景观的空间布置,都不能千篇一律。即使是同一发展商开发的小区也应该表现不同的特色,不应原样“克隆”,更不宜大量照搬西方风格。如何设计出具有现代化的、具有地域性的住宅?应根据其所在地段、城市大环境确定其主题定位,把现代居住理念和地方文化特色有效地结合,突出体现出地方文化内涵,这是住宅建筑创新的发展方向。另外,要加强对中国传统民居的解读,如北京的四合院、重庆的吊脚楼、上海的石库门等,要知道,古老堂皇的楼宇、夹道的树荫、衙署的前庭或优美的牌坊,比用洋灰建造卑小简陋的外国式喷水池或纪念碑更合乎中国的实际。我们可以将汉阙、牌楼、碑亭、影壁、泮池、小桥流水、华表以及雕刻等加以合理运用和精心设计,去修饰居住区的环境,在品味传统居住方式的同时,创造出人与自然共融的生活意境。

        3 设计没有针对性,片面追求豪华配置

        由于经济效益的驱使,使得大部分房地产开发商宁愿开发所谓高档住宅区,甚至是别墅区。同时,在住宅建筑的材料运用上一味追求豪华的效果,一律使用高档石材、高档面砖,不但使住宅的立面缺乏唯一性和认同感,同时也增加了购房的费用。其实,将外环境包装得很辉煌,对住宅使用的帮助并不大。片面追求套型面积的大型化,却不善于创造较高的适用性与舒适性。从使用上讲,住宅是人们生活起居必备的场所。其内部的起居室、主次卧室、书房、厨房和卫生间等只要能满足适用安全卫生、美观舒适的要求,达到文明住宅的标准即可,太大了会造成浪费。片面强调装修的豪华,把商业性的宾馆装修手法用到家居上,反而失去了家的温馨和个性。另外,房地产开发商和建筑师偏重于高档住宅设计,中低档住宅设计往往不如人意,缺乏深度。设计师不愿意投入过多精力进行新的方案设计。由于住宅设计内容较为重复,许多设计师都宁愿套用已有的方案,这样不但节约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在设计上一般也不会出太大的问题。同时,住宅户型千篇一律,忽视了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使住宅成为约束人们的生活机器。住宅体系的小开间模式仍在沿袭,其室内空间被固定、封闭。住户不能根据各自的条件和特点进行二次设计和施工。同一住户也无法根据人口的变动对住宅进行改造,形成“终身制”的住宅。典型的住宅设计中,户内空间较单调呆板、客厅与餐厅分区不明显,狭长的走道仅为纯功能空间。阳台的实用性较差,对客厅的采光及景观有一定的影响,大多数的客厅都连着阳台,整个空间的采光都被阳台挡住了。

        “绿色住宅”并不意味着一定是高房价的富人专利而与寻常百姓无关。建筑应反映出其逻辑关系和本质功能,它最根本的功能就是为人服务。应避免片面追求豪华的“宾馆”式装修,坚持营造出“家”的氛围。另外,建筑师在设计绿色住宅时还要面对材料的选择。绿色住宅需要环保的新型建材,也就是环保和高科技含量高的材料。新型材料包括材料的本身的结构强度、物理强度、环保、节能和无辐射等。对于住房装修,高档装修并不一定好,过去的住宅墙体有呼吸的功能,可以吸收和释放水分和热量,加一层木板,使这一功能减弱。大量装修材料的运用,污染可能产生的机会更大。建筑师在建材上的选择应该更加趋于理智和成熟,要注意了解新材料在功能上的变化,关注新材料给现代生活带来的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理念的东西。同时,将设计与环境、文脉结合,与使用者的实际需求结合,设计出经济、独特和美观的住宅。

        4 绿化质量不高,重人工轻自然

        在住宅小区的环境中,绿地景观环境是居住者对居住区外环境的第一认识。一些开发商对生态的理解仅仅是认为多种草皮,追求片面“高绿化率”。实际上,草皮不但成本高,而且造氧量低。在绿化配置中,许多住宅小区中的绿化没有充分利用当地的物种,而是追求观赏性、稀缺性的名贵品种,轻视易生长、环保效益显著的经济性品种,甚至花费巨资把一些百年树木从别处移来,甚至从国外移过来,还要不断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持其正常生长,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这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强调控制住区轴线,导致硬铺装挤占了已经不多的绿地,而绿地施以大面积草坪,点缀几株灌木,或用大量的棕榈树。其实,棕榈树的遮阳和绿化效果低,真正用途不多,投入又大。如果从人性化的角度设计,不如种一些普通的树木,既能达到遮阳的效果,又有观赏性。也有一些小区的绿化不讲绿地性质与功能,把小区绿地做成了城市公园,往往过于追求景观的豪华气派,片面追求环境建设的观赏效果,结果是大面积的硬地广场、一年中难得喷几次的喷泉广场,纯观赏性的建筑小品占据了大量的绿化面积,绿化设计重点放在观赏层面,造成了“中看不中用”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种植高大乔木,增加常绿树种,采用乔、灌、草、地被植物相结合的复层绿地结构。另外,引进树种要遵从自然规律,考虑当地气候因素。南方属于亚热带气候,开发商要充分考虑气候因素,各国或各地乡土树种各有不同,应正确贯彻适地适树和生态园林的原则。绿色住宅的绿化不是简单地种植花草树木,还可以以点线面、垂直绿化相结合形成富有变化的多层次空间景观,利用底层架空、屋顶,退层阳台以及山墙等形式多样化的立体绿化方式,从而有效地增绿地面积和公共活动空间。事实上,相对于人工环境而言,自然环境具有其独特的乡村魅力和天然的近人优势。小区环境建设中应逐步从追求超前铺张的人工环境,转向对丰富多彩的自然的欣赏与追求[3]。
标签: 暂无联系方式 城乡规划城乡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