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518建筑网建筑技术建筑与环境城市环境设计与人文价值开发的思考 -- 正文

城市环境设计与人文价值开发的思考

[12-01 19:54:36]   来源:http://www.jianzhu518.com  建筑与环境   阅读:9533

        信息时代的到来,为人类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加快了各种文化的相互融合,同时全球性文化趋同、城市特色消失等问题愈加突出,这些也直接影响到城市建筑文化, 并促使建筑师认真思考在信息时代对城市环境设计与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新课题。(参考《www.jianzhu518.com》

        科学与技术的发展与信息化, 以及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速,使得生产力得到极大提高,同时面对现代世界的飞速发展,人们在迷乱的世界中无所适从。全球文明意味着全球技术, 这是与现代化的永远自由的目标所不可分割的,但另一方面,地方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微弱状况面临着与完全不同的技术对立,破裂的倾向。 保罗·里库认为,面临刚从不发达中崛起的国家,我们有了严峻的难题。为了便于走上通向现代化的道路, 难道抛弃早已是一国存在的基石——民族文化? 谬论是:它(国家)不得不把自己扎根在昔日的土壤中,锻造一种民族精神和面对殖民主义的气度,公开再度维护这种精神与文化。但是,为了参与现代文明,同时考虑科学的、技术的和政治的合理性,经常要要求纯粹地或简单地摈弃旧有文化。 事实上, 每种文化都不可能承受和接纳现代文明的冲击。 矛盾在于:怎样变得现代,如何回归,如何复兴一种旧式的,蜇伏的文明并参与全球文明。 这个二难式的问题同样困扰着建筑界,也就是说要如何处理好文化传统的继承和与时代相结合的创新关系上。

        一、未来城市建筑环境设计的剖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建筑的发展之路, 可谓曲折艰难,步履蹒跚。在经历了长期封闭自锁的文化断裂之后,中国建筑界重新放眼世界,这已是一个五彩缤纷的多元化的世界, 一个令我们欢喜而又困顿的世界。在西方当代建筑的冲击下,我国建筑界终于又开始认真地思考建筑的问题了。 外国特别是西方文化和各种思潮在国内迅速传播, 出现了诸多与传统思维和传统文化反差很大的现象。 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化模式同中国传统文化的不协调, 是经济现代化与文化现代化的不同步。 我们迫切需要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的现代化模式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合对接起来。

        中西建筑文化的和合, 在经历了系列思想的冲突和论战,从“神似”与“形似”到传统与创新,从民族化与现代化到地方文脉与世界大同, 从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到建筑观念的传承与更新……, 毫无疑问,这些论争与我国建筑界接受外来建筑文化,特别是西方当代建筑思想有关, 其中已经隐伏了对旧有价值观念的怀疑甚至挑战。但同时,这些论争又明显地反映出我们思想的混乱和迷惘, 反映出我们的理论和创作, 我们对建筑的基本理解以及对当代世界建筑潮流等等认识的表面化倾向[1]。我们至今没有形成自己比较完整的建筑理论体系。 如果用一句话描述我国当代建筑创作与理论的现状,那就是“多主义而又无主义”。 而建筑的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我们引进和吸收外来建筑思想、理论的目的何在?当代中国建筑在疲于摹仿,借鉴了一个个流派、主义之后,自己的路应当如何走?我们自己的主义在哪里?这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所谓主义, 就是有鲜明特色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创作实践。一个主义就是一个学派,主义和学派的形成,是思想深刻和成熟的标志。欧洲建筑无比丰富的发展过程, 就是各色各样主义和学派形成与交替的过程。主义和学派是为解决问题而存在的,它代表着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西方当代文化与建筑正是在一个个主义的推动下发展前进的。

        “当不同文化发生相互碰撞时,‘杂交’的结果也许更健康和更富创造力。在文化史上,东西方交会已不新鲜,但实质上东、西文化的真正交流并不多,至少在中国这方面直到最近为止都一直没受什么大的影响或发生根本的改变。在漫长的将来,既然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重大问题, 我们不应该再作过多的犹豫了。东西方交会是不可避免的。中国传统设计为了自己的国家和世界四分之一人口也应作些改革了,老子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 ’”[2]研究外国,更有利于认识中国、发展中国;研究近现代,对古代的东西也可以学活了,回过头来更有利于用之现代;借用多学科的不同观点,有助于更深入地剖析问题;着眼于现实问题的研究与创造,更有利于发掘中外古代文化的积极有用的部分。 错综复杂的现实问题,不是某一种传统,或某一种现成的近代理论、方法、途径所能解决的,我们必须在这五彩缤纷的世界遗产中广泛地汲取营养, 在比较文化中认识和发展自己,博采所长,取其所需。 未来城市建筑环境设计更重要的是融会贯通,立足于创造。

        长期以来, 我们的理论与创作给人以这样的印象,仿佛我国建筑的发展就是形式与风格的发展,而社会对建筑的要求也仅仅是形式与风格的要求,使得我们的建筑活动形成了一种只注重表面形式。 这种风气必然地引导了一种错误的创作态度。 由于不是把建筑当作一个充满人类活动和各种意义的事情研究, 而是作为一种单纯的物质实体, 或 “艺术作品”。建筑师面对具体、现实的设计任务,便很难自觉地从哲学、 美学的高度去探讨建筑的终极目标与意义,甚至也很难想到应当对人的日常生活作深入、细致的体察和分析,却极易沉湎于形式与色彩、结构与空间等一类“真实”的存在之中,对建筑的手段投之以巨大的热情和全部的精力, 而对建筑的目的却报之以漠然。 这种态度无可避免地导致了建筑意义的丧失和形式主义的泛滥。 我们的建筑设计之所以总令人感到缺乏内涵, 之所以学习, 借鉴了那么多主义、流派,却仍未使我们走出这一困境,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思维方式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原因。 在这种思维方式的引导下, 我们的建筑学一边积累着构图、造型、功能分析、空间构成以及材料使用的经验和技术,一边却把人、人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审美取向等这些决定着建筑存在、 目的与意义的东西遗忘了。而要扭转这种局面,就必须从根本上反思和清理我们的建筑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 探寻并追问建筑存在和终极的价值与意义。

        当今,世界正走向多元格局,一个开放性城市当然是诸多建筑文化的集合体, 但应当至少有一种或几种,对形成民族地域性格起主导作用的传统,即主流传统。 事实上, 每个民族地域都有某些突出的性格, 这种民族地域性格对创造民族地域文化起了重要作用。反过来也可以说,民族地域文化熔铸了民族地域性格,而这种文化也包括了建筑文化在内。建筑有自己的语言体系, 每一民族地域的建筑形式都产生于本地区的自然及人文条件, 而且和语言文字一起构成了本民族地域独特的表述和交往手段。 从地域分布的横向层面上看, 各地的历史建筑无不闪烁着鲜明个性风采。 而时至现代,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建筑群体的文化性征却模糊了,趋同的模式化现象极为严重。 由于盲目借鉴国外的建筑文化,塑钢、涂料、面砖等成为建筑的标准套装,这些组装出来的成品虽然功能完善,设施先进,时髦气派,但地域特色、文化脉络却踪影全无。 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固然有信息传播全球化冲击渗透导致的建筑文化趋同的外因,但最原始的窠臼恰恰是我们自己创设的。一方面对古代建筑文化精华缺乏系统的研究与提升,要么摒弃,要么复古。另一方面对世界建筑文化精华采取囫囵吞枣式的拿来主义, 或简单地把中外建筑进行杂交,造成不伦不类。而我们只有对传统建筑文化不断传承发扬, 同时又消化吸收外来建筑文化的养分与先进技术,因地制宜,才能创造出具有个性化风格的优秀建筑。

        二、人文价值的开发与运用

        当代建筑的发展中存在着各种矛盾的现象和思想,使我们无法确立共同的方向和目标。只有对生活意义与价值的追求在无形中引导着我们对建筑的探求, 使我们在混乱和迷惘中尚有可能把握其发展的合理走向,因这才是建筑真正永恒与内在的目标。今天,正是在这一目标的激励下,一些建筑师和理论工作者重新开始了一种严肃的工作。他们从人的需要、生活的需要和环境需要出发, 通过建筑的物质创造与表现, 恢复并强化那些正在失去的人性和文化相关性的观念。由此产生的建筑才是充满人文精神的,属人的生命世界,具有人情味。同时确立建筑为人服务的价值观念和价值标准,或者更准确地说,为建筑的创造与评价确立一种根本的内在的人文尺度。 人文尺度的确立, 目的在于重建和发掘建筑的人文价值,为人类寻求、发现和设计出生活与生命精神的理想之境。 这就决定了其关注的焦点必然从对建筑物质形态自律性的认识转向对作为主体的人及其文化活动的把握, 以谋求对现时代人类的生存境遇、行为根据、价值观念、生活意义、前途命运等同建筑活动的关系的合理性阐释。 这样,建筑活动就具有了人类文化行为的意义。 对于建筑的创造和评价,惟有人文尺度才是具有根本性的尺度,因而也是惟一真实和内在的尺度。 如果失去人文尺度,建筑活动纵然再多的“创新”也难免走向丧失自身意义的命运和境地。
标签: 开发  价值   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环境